当前位置:云锦流年>其他类型>江楼月> 分卷阅读200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分卷阅读200(1 / 2)

殿柱上,殿中没有人来得及阻拦。

因为他的速度很快,快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快到丝毫没有犹豫。

白丞相对赵太监很熟悉,他知道这名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出身于河间城,自幼亲族俱丧,很早就进了王府,服侍当年还只是亲王之子的皇帝长大,极得皇帝信任。

在白丞相的印象中,赵太监是个见人先带三分笑,任何时候行事都不紧不慢,开口前总要仔细掂量的谨慎人。所以他做事往往显得有些慢,但却从来没有犯过错。

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行事温吞缓慢的太监,今日却前所未有地快了两次。

他这一生或许也只快过这两次。

就是这两次,直接打碎了白丞相的大部分筹划,逼得白丞相不得不提前发动宫变。

是的,白丞相本来并不打算今□□宫。

陈王有句话说的很对。

——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

白丞相为什么苦苦忍耐数年,明明早已积蓄起力量,却仍然要做许多看上去很多余的事情,而不是直接篡位?

原因很简单,为的就是名。

白丞相绝对不想在史书上留下颠覆江山、篡权夺位的恶名。这不止是为了自己的死后声名,亦是为了子孙能够长久坐稳这片江山。

颠覆王朝、篡权夺位,这样得来的江山,便是得位不正。

得位不正意味着什么?

史书上的很多故事早已经揭示了答案,几百年的一位皇帝更是直接给出了答案。

——“窃位之贼,世人皆可杀。”

所以史书之上,有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故事。譬如景氏太/祖皇帝做景国公时,小皇帝慧眼识英雄,自称年幼德薄,硬要禅位给景氏太/祖,太/祖坚辞不受,小皇帝便率领朝臣亲自出宫,来到国公府外,希望景国公为天下苍生着想,登基为帝,成为史书上的一段佳话。

这些戏码好像吃得太饱也太愚蠢,但事实上,唯有披上一层虚假至极的外衣,才能名正言顺,无可指摘。

白丞相是景氏的臣子。

他非常敬佩景氏太/祖皇帝,很想效仿太/祖皇帝那段佳话。

但很显然,这个想法现在已经破灭了。

白丞相听着殿外调兵遣将的声音,心想皇帝到底是想干什么?

很显然,赵太监的举动绝不可能是临时冲动,而是事先便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。甚至有可能今日皇帝的死都是事先算计好的,就是为了将他逼到发动宫变的这一步。

但这有什么意义?

这确实会在白丞相精心维护的声誉上撕开一道裂口,将白丞相以及白家的怒火点燃。但宗室与保皇党早已衰弱不堪,即使白家声名狼藉,依旧没有能够反扑的机会,反而可能会招致白家对景氏皇族的报复。

白丞相眯起了眼,双手负在身后。

他不言不动,绯袍如血,自然生出君临天下的气概。

亲信党羽垂手立在不远处,望见这幅景象,心中钦佩敬畏到了极点,心想丞相大人算无遗策、巍峨如山,果然是天子之相、贵不可言。

这场宫变太过突然,连白丞相自己都没有事先预料到。只是他思虑谨慎,令忠诚于他的那部分禁卫军时时待命,才能顺利发动宫变,险险取得了胜利。

京城外的驻军调进来需要些时间,白丞相手下的禁卫人数虽多,控制整座皇宫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,因此速度比预想中慢了不少。

等到亲信将司宝局中的天子六玺捧到白丞相面前时,殿内所有人都不由得心潮澎湃。

然而白丞相极为冷静。

他只淡淡扫了一眼盛在匣中的天子六玺,直接问:“传国玉玺在何处?”

殿内心潮澎湃的人们迅速醒过神来。

六只盛放玉玺的宝匣静静摆在托盘中。

却少了最重要的那个。

历代以来,天子六玺多有失散零落,许多开国皇帝都曾经命人重新铸造,但唯有传国玉玺代代相传,不可更替。

因为它是世间第一位皇帝所铸的第一枚玉玺,拥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。
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对世人来说,天子六玺代表皇权,而传国玉玺则意味着皇权本身。

皇贵妃神色微动。

她知道那一晚皇帝将传国玉玺递到了衡阳公主手中,她以为那夜宗亲朝臣出宫之后,这方传国玉玺自然要回到皇帝手中,而不能儿戏般交由年幼的公主保管。

但现在传国玉玺从司宝局中消失了。

“父亲。”她轻声道,“传国玺或许在公主手中。”

皇贵妃话音刚刚落下,极其嘈杂纷乱的足音从殿外传来,惶急的声音响起:“丞相,出事了!”

伴随着这道声音,一个身影扑进殿门,正是方才领命前去凤仪宫寻找衡阳公主的禁卫之一。

他的脸颊上沾了一道黑灰,看上去有些可笑:“凤仪宫中起火,已经进不去了!”

白丞相微垂的眼猛然睁开,眼底精光如电,直刺向那名禁卫:“怎么回事!”

大火从凤仪宫宫墙内蔓延而出,热浪席卷,凤仪宫外远处的花草都蜷缩起来,泛起了枯干的颜色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